本文转自:株洲日报
流浪犬的困局
——株洲文明养犬系列报道③
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/赖杰琦
近年来,“流浪犬伤人”“集中整治流浪犬”话题不时占据网络热搜榜单。这些游荡在街巷的犬只来源多元,由此带来的公共安全隐患成为不少市民关注的焦点。
发情季流浪犬激增:
公益收容面临双重压力
每年3—5月、9—11月的春秋两季是犬类发情期,也是繁殖高峰期,位于渌口区的株洲犬类收留场所压力骤升。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基地内,最高峰时曾收养400多只流浪犬。
株洲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会长、株洲犬类收留场所负责人王莉莎告诉记者,这些流浪犬来到基地时大多伤痕累累、瘦骨嶙峋,有的已经奄奄一息、体无完肤。
新收容的流浪犬需经过标准化处置流程:基础体检、传染病筛查、疫苗接种,还要进行体外驱虫和绝育手术,最后经过15天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转入普通犬舍。
市民对流浪犬的排斥与恐惧,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狂犬病风险的担忧。“一旦发生伤人事件,风险将急剧上升。”王莉莎表示,“有效控制流浪犬数量,并及时接种疫苗,是降低狂犬病发病率的关键举措。”
尽管方法明确,现实依然严峻。目前,协会仅有3名全职捕犬队员,却要应对全市范围内的流浪犬投诉与处置需求。受限于活动范围广、流浪犬数量难以精确统计等因素,由此衍生的公共安全隐患难以彻底消除。
领养替代购买:
破解收容困境的可持续方案
王莉莎指出,部分养犬人过度信赖犬只的识路能力,在公共场所遛狗不牵绳,成为导致流浪犬数量攀升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遛狗不牵绳这一普遍现象,不仅引发市民诸多反感与投诉,更直接加剧了城市流浪犬问题。正因如此,我市“2025年不文明行为重点治理清单”中,“在公共场所遛狗不牵绳”榜上有名。
如何有效纾解流浪犬收容压力?专家指出,鼓励社会爱心人士领养是一条可行路径。
目前,我市在推动流浪犬领养方面,已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:线上渠道主要通过市小动物保护协会的微信公众号发布领养信息,线下活动的载体是该协会每年定期举办数次“株洲领养日”活动,为待领养犬只与爱狗人士搭建直接沟通的桥梁。
“我们始终呼吁公众‘以领养代替购买’,并将这份对生命的责任贯穿始终。”王莉莎表示,近年来市民的领养意愿持续提升,领养率稳步增长,目前已达到30%左右。这一数字反映出市民对“领养代替购买”理念的认同深化,为解决流浪动物收容问题提供了可持续的社会化方案。
米牛配资-配资炒股理财-股票按月配资-股票配资账户怎么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